前不久我?guī)Ш⒆踊乩霞沂∮H,還參加了幾場老友聚會。朋友們幾年不見,分外親熱。來不及寒暄,她們往往便轉(zhuǎn)頭招呼自己的孩子公過來:“快喊阿姨好!”還讓孩子過來擁抱我。
那一刻,年幼的娃娃們大多是眼神遲疑,舉止拘謹,態(tài)度回避的。孩子們不認識我,不想跟我親近,這我完全可以理解。然而,他們的父母會當著孩子的面對我抱歉地說“這孩子太認生”,甚至當面訓他“不懂事”,那場面真的很尷尬。
而我,從不要求我的孩子去和“陌生人”親熱。
其實,我很清楚朋友們?yōu)槭裁磿@樣。他們試圖規(guī)范孩子的言行,幫助孩子努力遵循社交禮儀:見到長輩打招呼,懂事的孩子應該有禮貌……
培養(yǎng)出在人際關(guān)系中懂事且規(guī)矩的孩子,似乎是每個家長的愿望。一方面這滿足了父母自己的人際關(guān)系需求,另一方面,家長也期待自己的孩子從小懂事守規(guī)矩,未來則會在人群中獲得更多的認可。
出于同樣的動機,在孩子的社交沖突中,父母們也會要求孩子“懂事、守規(guī)矩”,例如,孩子情緒爆發(fā),使勁拍打了一下父親的腿,或者推搡了同伴,很多父母會逼著孩子第一時間道歉——在他們看來,“發(fā)脾氣”是非常糟糕的狀況,“打人”更是完全不能接受。
然而,什么才是“懂事守規(guī)矩”呢?
懂事,即我們常說的情商高,能夠理解他人,具備對他人的遭遇感同身受的能力。這個能力如何養(yǎng)成呢?我想,首先取決于孩子自己是否有過這樣的切身體驗:自己的感受曾被人真正感受到,自己的遭遇被人體諒,自己的情感被人共情……
倘若一個孩子,甚至是一個成人,他從未有過此類體驗,卻被要求具有共情他人的能力,具備體諒他人的情商,恐怕就是奢談——誰能從口袋里掏出自己根本沒有的東西來呢?
舉個例子說,父母們都希望孩子能學會分享。分享固然是一種“品質(zhì)”,但是從心理學角度上看,分享的前提首先是當事人內(nèi)心充盈,也就是說,一個人只有切實感覺到“自己有,而且很豐富”,才愿意拿出來與他人分享。倘若他的真實感受是“自己很匱乏,一旦奉上就不再擁有”,又怎能甘心分享呢?若是在誘惑、威脅和恐懼中“不得不獻出”,則勢必加劇其匱乏感。
在日常育兒過程中,有時會看見這樣的場景:父母要求一兩歲的幼兒把玩具和食物分享給小伙伴,而孩子不愿意,這個時候,父母常常會說,你真小氣,你要學著分享,不然別人就不喜歡你了……更有甚者,在孩子尚未做好準備的情況下,父母將孩子的玩具、食品強行替代孩子“分享”出去。
從心理學的角度理解,這樣的做法并不能幫助孩子學會分享,在這個階段的孩子看來,玩具、食物,都是他身體的一部分。被強行劃分出去,會帶來身體被侵犯的感覺。這時候,孩子的哭鬧不是小氣(順便說一句,“小氣、吝嗇”等詞語,是一種道德評價,可以用于評價道德觀念業(yè)已形成的人,而不能扣在嬰幼兒身上),而是在表達自己切實感受到的一種非常糟糕的體驗。
長期沉浸在類似的教養(yǎng)情境中,孩子的內(nèi)心多半會深深植入一種或許伴隨終身的匱乏感,他一再體驗到自己的身體邊界被破壞,任何人都可以“侵犯”自己,慢慢地,對這種被侵犯的感受習以為常,有朝一日,面臨校園霸凌甚至性侵犯時,他恐怕也無力反抗。